回想一下人生中那些重大的决策失误,我们会发现一些耐人寻味的相似性:大多数严重的决策失误并非源自无知、陌生和自卑,却恰恰发生在我们最熟悉的领域、最自信的时刻和最习以为常的思维惯性中。
你被思维惯性欺骗了
我们在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失败经历的时候,总是会罗列出一大堆客观或者主观的原因,提醒自己以免下次继续犯错,但是我们很少会意识到,那些若干客观或者主观的干扰因素并不会从本质上影响决策实施的走向,绝大部分决策失误的罪魁祸首是我们自己的惯性思维。
在各种介绍心理学的书籍中有一个被用烂的例子很直白地显示人们的决策如何被惯性思维左右。
在面对A和B两个选择时,A是肯定能够赢得1000元,B是有百分之五十的几率能够得到2000元而还有另一半可能是什么也得不到。一般情况下人们会如何选择呢?大多数人都会果断地选择A,因为人类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依然保留了原始的趋利避害的求存需求,在任何情况下,规避风险看起来都符合思维惯性,与其面临分文不得的风险,不如保证有1000元揣在兜里来得实在。
但是换一种说法,如果A代表你肯定损失1000元,B是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性你损失2000元,还有一半的可能性你什么都不会损失,你会怎么选择呢?大部分人都会选择B。这个时候规避风险的惯性思维已经无法占据决策的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是面对损失的恐惧,在这种思维下,人们宁可冒着更大损失的风险也要为损失为零的可能性做一次赌博。
实际上,上面两种表述本质上反映的是同一个选择,假设你本来能够赢得2000元,那么选择肯定赢1000元就等于是从赢得的2000元里损失1000元;有一半可能性赢得2000元就等于是有一半可能没有损失钱;而有一半可能一分钱不得就等于是有一半可能损失2000元。
基于此,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提出了“前景理论”的定律,即在面对所得的时候,人们总是保持着谨慎的惯性,不愿冒任何风险;而面对失去的时候,人们又会为了极其微小的机会变成勇敢的冒险者甚至赌博者。
所以当一个创业失败的年轻人从产品规划、市场营销、人员配置、组织架构、资金引进等等方面来总结自己的过失的时候,可能忽略了影响决策的本质因素:在得失博弈的惯性思维里,也许该担风险的时候退却了,该保守的时候却犯了险。
每个人都会跳进去的思维陷阱
在卡尼曼等心理学家看来,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在按照自以为理性的方式进行选择的时候并不一定能够导出最优的决策,而人们在决策的时候往往依赖的不是理性而是准则和经验(也就是我们说的思维惯性),无论是否合理,人们都会优先选择符合自己思维惯性和经验的决策。
那么,经常让我们跳进骗局里的惯性思维有哪些呢?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影响决策的惯性思维被分类为三种经验法则:
第一种是代表性法则,我们会将某种特征与某种事物固定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通俗来说就是我们习惯用自己的经验形成一套刻板的认知。比如,我们会习惯性地认为理科生不懂情趣、女博士不食人间烟火,坏人都是一副尖嘴猴腮的样子,当有人告诉你某人不修边幅、热情却不善交际的时候,你一定会猜他是一个艺术家而绝对不会想到也许他是一个商人甚至政府官员。
第二种是可利用性法则,我们判断一件事或者一类事发生的可能性,往往会以我们能够回想到或者经历过的此类事件的多寡来决定,而这种判断往往与事实不符。
简单来说,当我们判断感冒是否在流行的时候,我们的依据不是全国此时的感冒人数而是我们身边感冒的人数。我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经历错误的判断一件事情的整体情况,就像大部分人根据自己的阅历会认为乘飞机出行是很危险的一件事情,但是实际上,飞机比所有已知的任何交通工具都要安全得多,只是飞机事故往往损失惨重影响了我们对其危险性的认知。
第三种是定锚和调整法则,我们往往会对自己并不太了解的事物或者情况作出一个预设和估计,然后再根据我们获得的真实的信息逐渐调整自己的判断,也就是说先入为主是人类的思维惯性,我们总是会进行预判,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对预判进行调整。所以很多仅凭第一眼感觉就掐的死去活来的男女在剧末终成眷属的桥段并非空穴来风。
惯性思维就像一套能够自动弹出的强制启动模式,在不知不觉间控制着人们的决策和行为,就像游泳者在激流中依赖于自己的泳技,能够在紧急的求生关头作出下意识的快速反应拯救自己,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绝大多数的溺水事件的主人公都是那些对自己的泳技过分自信的人们。
惯性思维基于我们长期的生活经验和生存需求对我们的决策施加影响,有的时候能够帮助我们顺利过关,而同时,它们也挖下了一个个或大或小的思维陷阱,当我们完全信任并依赖它们进行决策的时候,很多失败的种子就开始发芽。
然而惯性思维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常常使人沿着习惯的轨迹走向决策的失败,而在于每一次面对失败的总结和反思的时候,它们总能隐入思维的暗区而不被察觉。渴了就会喝水,饿了就想吃饭,人们对此习以为常,很少会有人反思为什么人们饿了就一定要吃饭,惯性思维最终成为了思维程式里的Bug,因为太过熟悉又太顺利成章,它强大地影响着人们的决策和行为,却始终能够披上隐身衣躲过每一次思维的批判。
如果我们再次面对失败,不妨潜入到思维的深处,看看始作俑者是不是最让我们舒服和熟悉的思维惯性。想了解更多关于思维的奥秘,不妨看看这本书——《逻辑学是什么?》。
- 版权信息 -
编写:守拙堂陈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