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新闻
2014高考调查:全国高考优秀生出国留学占60%(全文)

更新时间:2014-7-7 15:59:03


     这两天,除了巴西世界杯,估计没什么比高考(微博)优秀生更能拨动国人心弦的了。而最近一条和高考优秀生有关的消息在网上非常火———去年放弃香港大学72万元全额奖学金、并选择退学复读的辽宁高考文科考生刘丁宁,今年再次考出辽宁省高考文科第一名的好成绩!一时间,高考优秀生的“名利场”话题再次引入大家的视野,本篇文章和你一起挖掘优秀生“名利场”的背后。

      调查显示,在2000~2013年中国各地区高考优秀生中,女优秀生8年占比超过男优秀生,“阴盛阳衰”趋势加剧。尤其是2013年,高考男优秀生比例跌至45.12%,创5年来历史新低,女优秀生称霸18省。

      2013年高考男优秀生比例跌至45.12 %

      其中,福建女性优秀生70.00 %

      黑龙江、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和吉林等地女优秀生超过60%

      仅有湖北、山西、安徽和山东等4省男优秀生比例超过60%

      福建高考理科优秀生获奖68万元

      近年,大奖高考优秀生的事屡见不鲜。早在2007年,福建省高考理科优秀生陈默获得各方面奖励68万元,其中50万元被陈默捐给了南安一所中学。此事在社会各界引起热烈讨论。同年,北京市高考理科优秀生林茜放弃港大56万元奖金选择就读北大。

      达州优秀生头衔价值5万余元


      在一些小城市,一个高考优秀生的头衔值不少钱。2005年四川省达州高考理科高考优秀生,得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奖励:团市委5000元,宣汉县中学1.8万元;罗浮阳光小区开发商1000元;浙江绍兴酒业现金800元,酒若干件;太子奶销售商666元……另外加上亲朋好友祝贺的礼金2万余元,总共收入5万余元。

      四川省高考优秀生奖金一年缩水105万元

      不过,高考优秀生奖金也有缩水的时候。据了解,2009年,四川省理科第一名为家庭和母校带来110万元的经济效益,而2010年,四川省文科第一名获得的全部奖励仅为5万元。这样“冷淡”的场面,和往年热闹的“优秀生经济”形成鲜明对比。

      “钱途”和前途

      9年来港校争夺优秀生的奖学金总额高达5000万元

      既然高考(微博)优秀生奖金如此丰厚,那他们的“钱途”又怎样?根据中国校友会网统计显示,自2005年以来,港校用于争夺优秀生生源的奖学金总额达到5000万元,但9年来只录取了71名省级优秀生,不足一成。虽然台湾和澳门等地区高校也开出高额奖学金,但迄今为止,尚未赢得任何大陆高考优秀生的青睐,没有实现招收大陆高考优秀生的零突破。

      北大清华抢走的优秀生占总数79.38%

      报告显示,恢复高考37年来,北京大学[微博]最受高考优秀生认可,雄踞2014中国高考优秀生最青睐大学排行榜榜首,清华大学[微博]屈居第二,两校共录取1300多名高考优秀生,占总数的79.38%。

      选经济学、工商管理学两“赚钱”专业的高考优秀生占38.45%

      而在中国校友会网调查到的1977~2013年中国各地区900余位高考优秀生中,选择就读经济学、工商管理学专业的人数位列前两位。其中,选择就读经济学专业的高考优秀生人数最多,有288人,最受高考优秀生青睐;工商管理专业有283人,屈居第二,选择这两大“赚钱”的热门专业的高考优秀生人数合计占高考优秀生总数的38.45%。农学专业没有一位优秀生报考。

      加分复读优秀生近五成

      值得关注的是,最近5年全国高考“加分复读优秀生”近200人,占总数的45.80%,与“裸分优秀生”旗鼓相当,高考优秀生“含金量”下降亟待提升。

      古代状元奖五百两


      其实,状元奖励的事古已有之。早在1862年,广州保定堂作了规定,对本族子弟入读各级学校和参加科举考试,都有奖励措施———公车银照旧,廿两,进庠花红金亦照旧。其中,举人四十两,解元六十两,北闱南元六十两,进士八十两,会元一百二十两。翰林一百六十两,传胪及第二百两;榜眼探花三百两,状元五百两。

      胡润福布斯中国富豪榜,高考优秀生0入选

      调查显示,人数最多的经管专业高考优秀生多属“高级打工仔”,收入较高但无人成为行业领袖,胡润福布斯中国富豪榜高考优秀生长期“缺席”,职业成就远低社会预期。

      全国高考优秀生,出国留学占60%


      上述调查报告显示,高考(微博)优秀生在国内完成大学本科学业后,选择在国内直接就业或创业的比较少,大多数人继续出国留学(微博)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相对而言出国的理科优秀生人数远高于文科优秀生。据介绍,美国、新加坡、英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是这些学生的留学首选。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这些

      曾经的高考头名学成归国的仅占少数,这一现象应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和思考。

      年年高考结束,大家都会关注优秀生。

      或许这跟国人氤氲已久的状元情结有关,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客观看待高考优秀生。也许可以这么预言:“高考优秀生热”什么时候退烧了,中国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深水区”也才算是真正趟过去了。

来 源:互联网

  热点新闻
  教育书籍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网站建设 | 合作伙伴 | 招聘信息

版权所有 ©山东招生网   鲁ICP备09001555号    广告服务
电话: 0532-88710406 QQ:917524373 邮箱:haojie2008ab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