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职业培训 > 专家指导
孙云晓:培养好习惯的奥妙在哪里

更新时间:2017-2-22 13:25:35


时常有些父母跟我抱怨孩子的坏毛病太多,如不爱写作业、贪吃零食、乱花钱、整天粘着电视、沉迷网络等等。父母们还说自己几乎天天训斥孩子,孩子就是改不了。我相信父母们说的是事实,但我也相信没有一个孩子不想成为好孩子,他们之所以遭父母如此数落却难以改变,可能是被坏习惯的一道道绳索束缚住了。
      其实,成年人何尝不是如此呢?比如,如果用惯了手机,特别是习惯了使用微信之后,要求您一天不能使用手机,您会自觉自愿地做到吗?即使您想这样做,心里是不是会痒痒的?而之所以有痒痒的心理感觉,那就是习惯在起作用。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拉施里的动物记忆实验,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一种动作和行为重复21天就会初步成为习惯,90天的重复可能会形成稳定的习惯。英国伦敦大学的研究发现,养成一个运动和饮食的习惯,一般需要66天。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概念。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不同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时间也不相同,总之是坚持的时间越长习惯越牢。
      为什么许多成年人控制不住自己,总是频繁地使用手机,即使在孩子面前也忍不住玩手机,就是因为经过66天至90天的重复动作,形成了一个越来越稳定的习惯。
      实际上,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尤其是玩得很投入很开心,那是对孩子最强烈的诱惑。因为父母是孩子最重要也最直接的榜样,您可以玩,孩子认为自己也可以玩。所以,当您搬出种种理由,限制孩子使用手机,孩子往往是难以接受,心中充满不公平不服气的感觉。相反,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很少玩手机,说话的权威性就会大大提高,因为您以身作则的好习惯让孩子心服口服。
      于是,就说到了习惯。
      有人会问,习惯到底是什么呢?习惯就是习以为常的行为,是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行为、思维等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所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的条件反射。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得更深刻更形象: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还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自2001年起,我们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一直在做教育部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即“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自2007年起,又开始继续做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少年儿童自我管理习惯培养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整整10年时间,我作为总课题组组长与同事们全身心投入研究与实践之中,特别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专家的热情指导,还有全国500多所课题学校的积极参与,使这项课题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本书是我第一次系统总结提炼10年课题研究与实践的个人专著,当然,在课题结束5年后才写这本书,最有价值的是增加了许多最新的发现与思考,包括给父母与教师朋友的最新建议。

      自2001年开题至今15年了,我思考最多的是如何让好习惯成为健康人格的坚实基础?如何让好习惯的养成是人的解放而不是枷锁。显然,这是习惯研究与培养最大的难题,也是最有价值的角度。
      也许,从我们10年研究的一系列重要发现中可以获得一些启示。
      习惯培养是一个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其中,被动阶段的心理特征是遵从,主动阶段的心理特征是认同,自动阶段的心理特征是内化。在这个过程中,要关注两个转化: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化,由主动再到自动的转化。
      一种习惯的培养大致要经历以下六个步骤:(1)认识某个习惯的重要性,提出目标,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2)确立具体的行为规范,把习惯内容具体化为日常行为→(3)尊重孩子的偶像与榜样,使其成为孩子习惯养成的精神激励力量→(4)持之以恒的训练,进行行为强化→(5)对行为进行评估和引导,表扬良好的行为,矫正不良的行为→(6)创造健康向上的环境,养成家庭、学校和社区的良好风尚。
      为了实现人的解放而不是束缚,习惯的培养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以培养积极的共同需要的习惯为主,把重点放在智慧性、时代性和社会性三大类习惯的养成上。在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和目标上,应做到在强调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时代性,突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培育;在注重个性化习惯养成的基础上,充分突出习惯的社会性,加强社会公德性习惯的培养;在重视基本技能型习惯培养的基础上,突出习惯的智慧性,着重智慧性习惯的养成和健康人格的培育。
      良好习惯的培养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实施有差异的教育,达到有差异的发展。每个个体先天的遗传基因和后天的家庭、环境、教育都有所不同,这就造就了人与人之间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成长环境的差异,如城乡差别、文化和民族差异等;性别和年龄的差异等。在习惯培养中,要充分考虑这些差异,提出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和方法。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如何培养儿童的好习惯。
      北京有一个妈妈,儿子上五年级,写作业磨蹭。在心理学专家的指导下,妈妈开始采取习惯培养的措施。
      有一天,妈妈下功夫观察儿子到底是怎么写作业的。发现儿子写一个小时的作业站起来7回,一回打开冰箱看看有什么好吃的,一回打开电视看看动画片开始了没有,不到十分钟站一回转两圈,这样写作业能不磨蹭吗?
      妈妈于是对儿子说,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但是我刚才给你数了数,一个小时站了7回,是不是太多了。我看你写一个小时的作业站起来3回就差不多了吧。儿子一楞,想不到妈妈挺宽容的,说3回就3回。妈妈继续说,你如果一个小时内站起来不超过3回,当天晚上的动画片随便看。儿子听了高兴的不得了。妈妈又说,先别开心,有奖必有罚,如果你一小时写作业站起来超过了3回,当天晚上的电视就不能看,包括动画片。
母子协议达成了。
      结果是5天下来,儿子3天做到了,一小时写作业站起来不超过3回,兴高采烈地看了动画片。但是有两天忘了,一到了6点钟,就急得蹦高,因为不能看动画片,可怎么央求妈妈也不能看。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控制是自我控制。孩子就这样慢慢地变化了,一想到一个小时只能站起来3回,就会慢慢的控制,并用争取晚上看动画片来激励自己。
就这样,经过90天的训练,这个孩子终于养成了专心写作业的好习惯。

      我觉得这个妈妈是一个了不起的妈妈。我从她的成功经验中,总结出了习惯培养的基本方法------加减法,也就是说,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正坏习惯用减法。您想让孩子养成什么样的好习惯,就千方百计让他把好的行为不断的出现,出现的次数越多,好习惯越牢。我们可以借鉴这个做法,就是给孩子一个可以接受的过程,让他们慢慢地把坏习惯改掉。

      我们的课题组将少年儿童习惯培养确定在学会做人、做事和学习三大方面,具体归结为12项重点内容,即:(1)做人: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认真负责、自信自强;(2)做事:遵守规则、讲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费;(3)学习: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其中,做人的核心是诚信,做事的核心是规则,学习的核心是创新。

  好习惯与坏习惯主要是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结果。在对未成年人不良习惯形成原因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以下4个主要的教育误区:
  第一,许多家庭和学校对孩子要求虽多,却不懂得或不够重视儿童教育应从习惯培养做起,更不了解习惯培养的原则与方法。譬如,相当多的中小学校训都是概念化的。如北京两所中学的校训是“勤奋求实和谐创新"、"健康勤奋求实创新",而南方两所小学的校训是:"立志勤奋文明创新"、"仁爱诚信博学精艺"。应当说,这些校训的内容都很好,但要求高大而模糊,使学生在行为习惯养成上不得要领。相比之下,有的小学的校训则是一句话:"把一件事情做到底",既具体明确通俗易懂,又体现了习惯养成的核心要求,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
  第二,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依然严重。由于考试主要考知识,而很少考也很难考思想道德,父母们有意无意流露出一个倾向,就是过于看重孩子的考试成绩和名次,而重智轻德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大障碍。我们把九年义务教育叫做基础教育。儿童时期既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也是最佳期。如孔子所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显然,基础教育的基本含义之一,就是从小培养未成年人养成良好习惯,努力形成健康人格。
  第三,家庭、社会与学校德育步调不一,形不成合力,不一致的教育使学生难以养成良好习惯。例如,学校培养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回到家里,许多父母甚至爷爷奶奶都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这往往使养成教育半途而废。
  第四,许多父母与教师本身存在不少坏习惯,并对孩子的行为方式产生了不良影响。例如,学生入校,一般都习惯于向教师行礼问好,可有些教师毫无反应,似乎只有学生需要有礼貌,这些错误的认识与不良的习惯,都影响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如何培养孩子们的良好习惯呢?这里,根据我们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提出如下5条具体建议:
  一、在尊重生命与权利的前提下,把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环节来抓。所谓核心环节,就是把习惯养成当作最重要的评价标准,既体现于教育过程,又体现于教育目标。可以说,不重视学生习惯养成的学校教育,不是好的学校教育;不关心孩子习惯养成的家庭教育,不是好的家庭教育。例如,对学校工作的考核,应当重点考察学生的行为习惯,应在自然条件下考察和评估校风状况。原因非常简单:有良好的教育才会有良好的校风,有良好的习惯才会有良好的素质。
  二、从未成年人的认知特点出发,行为习惯培养的要求必须是具体细致的。如《弟子规》中倡导的两个好习惯可以视为范例:"出必告,返必面",即外出时必须告知父母,回来后也要面告父母。再如,"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意思是,如果听见年长者呼唤人,就应立即代他去叫人。如果要找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长者那里去看看有什么事。
  三、习惯养成贵在协调一致和持之以恒。首先,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尽可能形成一致性的教育要求,以学校为龙头,推进行为习惯的养成。其次,我们必须明白,任何行为习惯都不是说教出来的,而是在反复训练和实践基础上养成的。好行为坚持的时间越久,好习惯养成的程度越牢。因此,学校每个学期应重点培养学生养成一个好习惯,而家庭和社区应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计划。为此目标,学校、家庭和社区应建立有效的协商合作机制,齐心协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道德习惯的培养不能仅仅成为单纯的行为训练过程,而是道德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要素循环往复的过程。道德习惯培养的最高境界是将社会的道德规范与要求,内化为个体内心的道德需求。这样,才能实现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飞跃。充分尊重未成年人的差异与权利,是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榜样教育是养成教育的重要方法,而每一个榜样都具有鲜明的个性,都具有良好的习惯。引导未成年人发现各类榜样人物的习惯养成经历,其启发性和鼓舞性都是巨大的。
  五、未成年人都是在模仿成年人的过程中长大的,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必须改造成年人的世界。也就是说,为了让孩子养成好习惯,父母与教师应当首先养成好习惯;为了让孩子改正坏习惯,父母与教师应当带头改正坏习惯。譬如,孩子养成了读书的习惯,等于在心里装了一台成长的发动机。那么,为了培养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父母首先应当带头读书探索新知,因为书香之家最有利于孩子成长。如一位教育家所说:"家庭是培养习惯的学校,父母是培养习惯的老师。"值得注意的是,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习惯养成的过程同样会体现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特点。运用培育优良家规、家训、家风的方法,无疑是一个有效的选择,但只有亲子共同遵守规范才能落到实处,如果父母以身示范效果更佳。
  完全可以相信,如果扎扎实实做到以上五点,就一定能够培养出少年儿童的良好习惯。当然,我们必须警惕把养成教育变为奴役儿童的教育,而把养成教育定位于培养健康人格的教育。总之,我们应当牢牢抓住行为习惯养成这个关键环节,这既是为未成年人的良性发展奠基,也是为文明中国奠基。
习惯培养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把人培养成为主人,也可能把人训练成为奴隶。因此,习惯培养的原则是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主人地位。习惯培养的目标是解放孩子的大脑,让孩子从一些低级的、束缚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中解放出来。
如何做到把习惯培养的过程变成解放孩子和发展孩子的过程,本书的最后一章《习惯培养的七个关键环节》做出了许多新的探索,特别是第七个环节《人生最重要的好习惯是灵活应变》。这是我与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兰格教授对话的最深刻启示,灵活应变是专念的通俗说法,而专念就是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其鲜明的特征有四个,一是创造各种可能,二是积极留意新事物,三是随时能敏锐地发现环境中细微的变化,四是随时调整自己的反应。毫无疑问,如果能够养成专念或灵活应变的习惯,创造将成为我们的新思维,而我们的生命将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培养少年儿童的健康人格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从培养习惯做起。我们抓住习惯培养这个根本,就抓住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最有效的一条途径。
孙云晓《习惯养成有方法》2016年3月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热点新闻
  教育书籍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网站建设 | 合作伙伴 | 招聘信息

版权所有 ©山东招生网   鲁ICP备09001555号    广告服务
电话: 0532-88710406 QQ:917524373 邮箱:haojie2008ab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