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校园招聘的旺季。新城地产人力资源部总经理汤国荣和同事们的出差计划排得满满当当,他们要跑遍上海、武汉、重庆、北京等地的10多所院校。不过,不是要做校园宣讲,而是做“小范围互动”——学生都是该公司有意向与之签约的。原来,他们的校园招聘在今年3月已启动,此后是一系列与学生“维系关系”的活动,直到他们毕业入职。
校园招聘将不再是“金九银十”!这家地产公司今年的校园招聘新举只是行业的缩影。记者从招聘行业获悉,借助实习生项目将校园招聘提前到春季,是不少企业近年探索的招聘改革。“这是血淋淋的教训后被逼出来的改变。”业内称,转变的目的很明确:保证签约质量、降低毁约率。
“毁约率最高”的一代人?
今年3月,当汤国荣去校园宣讲时,应届生的最后一学年才开始不久,“不少学生没反应过来,‘现在就要投简历了’?”汤国荣坦言,将校园招聘从秋季提前到春季,是公司今年招聘上的“大胆突破”。在招聘形式上,这家地产公司也有改变,从以往“等待学生投简历”转变为今年的“定向招聘”,即由公司往届生推荐学弟学妹,或目标院校推荐应届生,经几轮选拔,确定意向签约学生。此后,利用提前启动校园招聘赢得的大半年时间,公司将不定期走访学校,与意向签约学生互动,汤国荣称此为“重要的定向巡访”,直到他们毕业、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入职。
相比以往三天“拿下”一座学校——即首日到访高校,当晚组织宣讲会,收简历;次日组织笔试、面试;第三天签约……一个月跑遍全国的目标高校,完成应届生招聘,这家地产公司的新举看上去效率并不高。
讲究效率的企业何以为之?“以往大规模的宣讲会要投入大量人力与物力,成效并不高——与学生接触很短暂,不少学生不是我们想要的,最终也有部分学生毁约。”拥有七年招聘经历,汤国荣隐约感觉,过去的招聘方式并不适合如今的大学生。他强调,“与学生保持沟通很重要”,而“定向巡访”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企业的认可度。
“这是被逼出来的改变。”前程无忧首席人力资源专家冯丽娟如是评论。目睹校园招聘十年的变化——从起初行业组织大型招聘会,企业参展;到由外企引入的“走进校园”专场企业宣讲会;再到如今通过实习计划、“开放日”活动,提前校园招聘时间表,冯丽娟感慨,企业竭力希望提高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无奈多份行业报告提示:2012届大学生是毁约率最高的一届应届生,大学生毁约率逐年走高。“如今的大学生生于信息爆炸的年代,从小接受很多信息,擅长比较,选择机会多,稳定性较差。这没有对错,企业认识到这些现实后,需要寻找适应这些新雇员的方法。”冯丽娟说。
往届生让企业“心存芥蒂”?
“企业需要去适应新雇员,但不要忘记企业的第一要义还是提高业绩,扩大市场,企业不可能为了员工而改变,更多时候需要员工来适应企业。”行业内的声音提示,企业对“大学生”心情微妙,而往届生的表现又让他们“心存芥蒂”。
前程无忧网今年第四季度雇主调查显示,2/3的受访企业有增聘计划,但30%的企业表示要减少校园招聘,而降低的主要原因是认为大学生“难管、难用”。“给企业挑毛病、提意见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一家在沪的央企人事负责人向记者“吐槽”,“大学生越来越贵(薪资要求较高),又容易不满。”
国内三大求职网站连续多年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的专业对口率逐年下降,这与许多企业提出“专业不限”的招聘要求一致。“相比学校知识,企业更重视自我培养的过程,学生像一张白纸,没有江湖气,企业认为通过自己去塑造他们,他们对企业会有更深的情感。但问题是,现在的大学生对工作并不上心,传统的培养模式正受到挑战。”在这名央企人事负责人的印象中,而今大学生对“工作”的要求“前所未见”:“上班不能太远,工作不能太累;不能太繁琐,也不能太简单”、“失恋了,要早点回家;有朋友生日,不能加班”,“情绪不好会发帖控诉公司,弄得不好,想不开还要做傻事,部门领导胆战心惊!”不少企业主告诉记者,为适应如今的“新生代”大学生,他们破天荒开出“导师制”,从职业、心理、专业等各方面予以关心。
但,令企业头疼的是,大学生的跳槽率居高不下。“与所有工种一样,企业的人事工作也有严格的业绩考核,因人设岗的招聘计划都有严格预算,如果新进大学生没多久就跳槽,或难以管理,导致用人部门意见很大,人力资源部要承受很大的压力,说到底企业竞争就是人才竞争,一次失败的校园招聘可能让企业未来几年的竞争策略处于被动。”一家机械制造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出走策略”,谁是输家?
有企业戏言,被“难管、难用”的大学生刺激后,不得不启动“出走策略”:或去“成熟市场”,或去“低端市场”。在招聘圈内,“成熟市场”指的是成熟人才市场,即已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市场;“低端市场”指二三类院校包括高职院校,或二三线城市的院校等。一家知名跨国服饰品牌的品牌经理告诉记者,多年前,企业就开始逐年减少校园招聘,转向成熟人才市场。而一家知名软件公司则透露,今年仅计划去高职院校招聘技术人才,“他们薪资相对本科生低,但工作能力并不差,对企业忠诚度更高。”
在行业内,这是个讳莫如深的招聘新动向。“企业都不愿公开宣告自己放弃了东部名校,放弃了本科生,不然等于承认在吸引优秀人才方面底气不足,企业竞争力有所下降,这对于吸引投资、消费者信心都是不小的打击。”业内人士注意到,许多中小规模企业正悄悄试水“出走策略”,相比处于金字塔顶的那些“名企”,他们是在华企业的“大多数”。
这对700万应届生来说,可不是一个好消息。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