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各大主流媒体上,有关公务员的任何消息都会抢占头条,引起坊间议论纷纷,公务员又加工资啦,公务员打人啦,公务员离婚啦,总是引起各类围观,但真正来自体制内的公务员的发声其实并不多。同样的,很多国家出台的有关公务员的各项政策,尽管每次决策前都有充分的调研,但多数都是调研到县一级已经了不得了,而且调研的方式主要是听一下相关局、县的工作汇报,大家注意,这样方式调研中得到的资料还是县一级主管部门的意见和问题反馈,真正来自一线基层公务员的声音很少,也就是说作为各种国家或者省级公务员政策的收受主体的基层一线公务员,能够发声的渠道真的很少很少,少到你只能到专门的公务员论坛中看到一些性情袒露,虽然有的也许不客观,有的也许偏激,但却是来自最底层声音的真实表达。
结合自己过去在乡镇作为一名办事员待过两年的经历,笔者想谈一谈对于乡镇如何切实留住人的几点不成熟的思考和建议。
乡镇作为我国国家政权的末梢,可以说是基层的基层(在国家层面,县级已将算是基层),最近一段时间,可能在调研中,县乡两级反映的乡镇留不住人的问题愈来愈多,也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所以从整个宏观角度,国家也出来了许多政策,一是去年出台的《关于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规定,基层乡镇公务员最低服务年限是5年,确保公务员队伍的稳定。二是今年出台《关于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意见》,拓展县乡两级公务员的晋升空间,强化工作激励,同时结合此次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制定乡镇工作补贴,强化物质激励。可以说国家从强制服务年限、工作激励、物质保障等方面出发,从宏观角度出台了上述政策,确保乡镇能够留的住人。
政策是很好的政策,但为何许多公务员对此仍然很颇有微词,或者是反响激烈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在招录关口。不可否认,许多人特别是应届生在报考公务员尤其是乡镇街道基层公务员的时候,对岗位的认识是很模糊的,主要是从媒体上看到的新闻,以及隔离老王说公务员很好,这个可以从公务员论坛上每年到招考季,发的帖子大多是某某地某某乡镇待遇怎么样,已经报考,求解答,可以看得出来。当他们考上之后,发现乡镇与他们生活了20多年的城市相比天差地别,简陋的办公环境,复杂的人员背景,繁重的秸秆禁烧、协税护税等工作任务,微薄的工资,使他们第一次报到就由希望变成失望,再加上工作再种种挫折,再由失望变成绝望,所以很多人在第一次报到就想要走,想要到县城里去,想要到城市里去。
这就是国家规定最低服务年限满5年,很多基层公务员很抵制很反感的原因,人生有多少个五年,仅仅因为一次不懂事的选择,要限定在这里5年,何其悲哀。这是报考人员选择的盲目性造成的原因,再加上公务员法在试用期规定上的不完善,取消录用只有在单位认为你不合格的情况下,由单位取消录用并计入档案,而不能自己发觉不适合申请取消录用。所以只要考上了,就必须待满5年,这个笔者认为可以在初任公务员试用期一年中增加自己可以申请取消录用的规定。
二是在分配关口。从笔者所在的省份来看,大部门的地方乡镇街道招录具体到了某某乡镇,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只是笼统的写着全县或者全区招录某某专业乡镇办事员几名,考上之后,再由组织部干部科统一分配。有阳光的地方就没有阴影,越不透明的地方就越黑暗。其实在出任公务员的分配上,如果不透明,就存在了太多的灰色地带,无论你考的第一名还是最后一名,有关系的可以找人分配到城关镇或者经济发达的镇,没有关系的,就分配到最远的最穷的镇,而且没有理由,只有一句话,组织安排。
笔者工作开始所在的地区,一直以来,都是这么操作,每年要到分配时候,负责分配的干部科总是各种请托各种电话,最后笔者以研究生身份综合分数第一名被分配到最偏远最穷的一个镇,而第四名三本毕业,只因为有关系,被分配在城关镇。
这也是除了第一条选择盲目性之外,由于分配的不均,导致很多人想离去的重要原因之一,都是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从一开始工作的分配就看到了体制如此的不公,试想他能就此安心待在一个他觉得不应该属于的地方吗?
当然,现在很多地方做得很好,有的是按照成绩排序让人去选,有的招录时候具体到某某镇某个职位,这都减少了灰色地带。关于这一点,笔者认为省公务员局应该进一步细化招录规则,严格要求各县市区岗位招录要具体到每一个职位。只有阳光,才能更公平公开公正。
三是在工作环境。乡镇街道工作环境很是复杂,各类人员背景复杂,有临时工,有事业人员,有公务员,很多刚上任公务员到岗位一看,他的顶头上司竟然是个临时人员。同时由于在现今,考核压力很大,每个领导出于各种原因,工作都非常繁忙,一个小的镇公务员近百人,再加上各类人员,200人左右,大的城关镇、经济发达镇,人更多,很多领导不可能去认识每一个人。许多公务员报到之后,就开始机械工作,没有人带,也没有人关心,内心世界缺少关怀和寄托。
四是激励机制。整个工资来说,东部沿海省份应该还是可以的,但是由于工作上升渠道不畅,大家都知道,一个乡镇,副科也就那么几个,一个没有背景的年轻人,再怎么努力,也要最少到十多年后才有可能从科员到副科,难免让人绝望。
一是健全招录机制。一方面完善招录细则,招录职位具体到岗位,确保阳光透明,保证报考人员的自由选择权。另一方面改进工作方法。各类人事局在每年的招考季,可以多到学校或者市区图书馆等公共部门召开宣讲会,这一点中央人社部有在做,各地区可以参考,让想要报考的人特别是广大应届生对公务员职位尤其是基层乡镇街道职位有理性认识,从而减少报考的盲目性。
二是建立保障机制。要建立好后勤保障机制,很多乡镇,对不是本镇的新任公务员都不提供宿舍,有的就算提供了,条件也是很差,而每一个天天回县城的领导却都有宿舍并且环境很好。其实现在我此前工作的省份无论是北、中、南的乡镇,为初任的异地的公务员提供一间单身宿舍的条件都是有的,但很多时候却并不去做,这也是办公室部门的作风问题。如何让乡镇留住人才,有的时候从一些小的细节做起,都能起到很大效用。
三是要强化精神安慰。每一个乡镇领导确实都是很忙,但是再忙,也不应该一个新的公务员来了2年了,你都不认识。也许时间确实宝贵,抽不出专门时间开见面会,开年轻干部座谈会,但是每一个领导人只要有心,中午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坐到年轻人多的桌上去,跟大家聊一聊,听一听大家有什么意见,很小的细节,也是暖人心的表现,但是很多乡镇主要负责人做不到,这也是一个作风的问题。同时,各个乡镇街道的群团部门,党支部要充分发挥作用,乡镇大多地处农村,下班后都是道路空无一人,那些住宿在本地的公务员当然会想家,会觉得没有归属感,那么我们多开展一些活动,比如读书交流,比如联谊座谈,等等,这也是留住人心的好办法。办法总是很多,关键在于去不去做,而不是每次都抱怨大家都想着走,基层留不住人。
四是要继续健全遴选机制。今年以来,中央遴选再次如期举行,旗帜鲜明地表达了遴选不会变的决心,给了广大基层公务员上升的渠道,同时,各省市县也都开始举行遴选,但是很多乡镇领导却以这样那样的理由卡着不签字,不盖章,其实这样的领导可以扪心自问一下,平常有没有关心过这些人;如果有,别人为什么要走;如果没有,那为什么还不让别人走。这就涉及到一些人的心胸问题,在此不表。那么我认为,应该建立健全省市县的遴选机制,可以从省级层面出台细则,如县级遴选,必须在乡镇基层工作满多少年,市级遴选,必须在县级以下机关服务多少年,这样不光能弥补从政策上强制乡镇待5年的不人性化,也能激励公务员向上的激励性。同时在县级层面可以建立制度化的反哺机制,比如,在乡镇工作5年后可以参加县级机关遴选,在县级机关工作一段时间后,可以再放到乡镇担任一定领导职务,从而建立起良性循环,从乡镇中来再到乡镇中去,确保乡镇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