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所学校都应“最安全”
每一所学校
都应“最安全”
□张遇哲
3月18日至1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地震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看望慰问受灾的各族群众。温家宝指出,要科学规划和安排灾后恢复重建,把学校和医院建成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建筑。
(3月20日《北京晨报》)
“把学校建成最安全的”,这已不是我们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语。2008年6月,温总理在陕西、甘肃考察抗震救灾工作时就曾表示,“在恢复重建中,要把教育摆在重要位置,要把学校建设好,让学校成为所有公用建筑当中最好、最安全的地方!”2009年两会上,“要把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更是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如今,温总理再次强调学校要“最安全”,不仅是对灾区重建的殷切要求,更是对所有学校的谆谆寄语,凸显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教育优先的发展思路,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共鸣。
每一所学校都应是“最安全”的。青少年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伤害,而一幢牢固安全的校舍可以扮演生命的“诺亚方舟”,帮助他们抵御灾难,渡过难关。同时,学校又是人员高密集场所,对校舍质量的要求更高,否则很容易造成重大伤亡。在西方,学校和教堂是公认的最安全的地方,“所有的房子可以倒,学校的房子不能倒”成为政府和民众的共识。一旦发生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安全的校舍不仅能够为幼小的生命遮风挡雨,还可以成为公众的临时避难所。
温总理再三强调“把学校建成最安全的”,恰恰说明我们距离这个目标还有差距。汶川地震,校舍损毁比例为政府建筑的4倍;玉树地震,70%的学校发生了垮塌;此次盈江地震,全县校舍破坏严重,211所学校受灾,6名学生死亡……无情的灾难一次次撕开我们的痛处,暴露校舍安全的短板。
痛定思痛,校舍质量不高一方面有历史原因;另一方面,施工、监理、验收等环节的人为失责难辞其咎。媒体记者在采访汶川地震时发现,一些折断的水泥预制板里,居然没有一根钢筋和铁丝。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无论通往“最安全”的道路多么艰辛,它都应成为我们矢志不渝的方向。要实现校舍“最安全”首先要加大财政投入。“再穷不能穷教育”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落实到行动中。努力实现财政性教育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目标。
其次,确保建筑质量。学校建筑应在规划、设计、施工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实行质量安全终身负责制,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
此外,提高安全意识。除了校舍设施的“硬件”外,学生安全逃生和自救能力的“软件”也要提高。
山东招生咨询网(www.sdzs36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