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初,教育专家孙云晓出版了《拯救男孩》一书,其中列举男孩近年在学业表现等各方面被女生赶超的现状,得出现行教育体制对男孩不公平的结论,“男孩教育”的概念随之在教育界出现。
时隔5年,这个彻头彻尾归因错误逻辑混淆的理念,居然要在南京某小学开始施行,一方面扶持男生成绩,另一方面培养男生“日渐消失的男性气质”。这个在认知层面就存在明显偏差的教育理念实施起来必然会陷入狭隘与加剧性别不平等的误区。
女生学习天生比男生好吗?
从某年一条总结高考女状元逐年增多的新闻开始,人们似乎猛然开始意识到:女学霸越来越多了。事实上,这也可能是整个“男孩教育”推论中唯一的真相。从学业成就来看,女生的表现确实普遍比男生好,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趋势。
在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女性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的成绩表现都平均优于男性。另有全球范围内的调查发现:在几乎所有教育阶段(从小学到研究生),女生的成绩都比男生优秀。这种优势并不像我们的刻板印象所认为的仅仅体现在文科项目上,事实上男生在理科项目上的优势也不明显。
格拉斯哥与密苏里大学一个覆盖样本数量超过150万人的针对15岁青少年的跨国调查发现,在这个年龄段,超过70%的国家存在女学霸现象,并且,无论在数学、阅读还是科学素养方面,女孩儿的学业表现都优于男孩。该调查通过实验设计规避了社会、政治和经济平等性等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
女生成绩好是事实,但国内男孩教育的倡导者们对这个现象背后原因的归纳却粗暴无理之至。他们声称现有教育制度不适合男性,而教育系统中女老师居多也影响到了男性成绩和各方面表现。
这是个十分想当然的观点。
首先,人类社会自建立至今,大部分规则都是由男性建立的,因而大部分制度和设施(小至洗手间数量和公共场所的室温设置都是如此),都没有太多地考虑女性,教育制度自然也不例外。教育制度从建立伊始就从不是为女性而设,现代国家女性拥有平等教育权也不过几十年。一个一直以来围绕男性设计的制度,在女性参与几十年后就突然不适合男性了?这个逻辑怎么看都令人匪夷所思。另外,关于至于女教师对男生成绩的负面影响,并没有站得住脚的研究支持同性别的教师能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假设。
这种优势真正的原因,根据社会学研究的结果,在于女性的非智力因素,其中包括学习习惯、努力程度、个性等等,而这种优势很可能是后天文化塑造的结果。
有研究发现,幼儿园男女生智力差异并不大,但女生在学习习惯、努力程度和社交能力上领先于男生。这个观点跟日常生活经验吻合,在一般印象中,女生往往比较乖、静得下来学习。相对而言,男生花在作业上的时间更少,而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更多。男生在学业上的落后很可能是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换句话说,是社会文化对男性的塑造纵容了这一现象的发生。
另外,影响学业表现的因素是多样的,比如美国有研究发现学生所处社会阶层和经济形势的变迁也影响不同性别在学业上的表现。出身于工薪阶层的男生学业表现会尤其差,可能是因为他们更急于摆脱学校,从事所谓“男人的工作”。虽然这背后也有性别塑造的影响,但由此可见学业的差异是多样的,不可用单一因素一概而论。
需要培养男生的“阳刚之气”?
除去学业上的劣势,另一个令男孩教育倡导者们忧心忡忡的现象是“男生阳刚之气的消失”。
以所谓阳刚之气狭隘地定义和要求男性,是一种典型的性别偏见,亦是导致男性学业表现变差的原因之一。尽管有着先天荷尔蒙因素对个性差异的影响,各种性格特质在男女两性中其实并没有十分极端的分布,男性不乏细腻温和者,女性中个性强干果敢的也大有人在。所以,近年来主流学界和平权界都逐渐采用“光谱”的概念,描述性格特质甚至性向的流动性、而不是二元性特征。
传统的二元性别刻板印象对男女两性的个性发展都造成了压抑。值得欣喜的是,从全球趋势来看,男性不再像以前那样被狭隘的性别观念所限制,两性都能更自由地发展个性,极端男性气质的男性数量也就随之减少了。
当代女性对阴柔男性的偏爱就是这一趋势的侧面体现,花美男的流行在各个文化背景中都可以看见。相比把阳刚之气的减少看作教育问题,一个更为合理的解释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性别平等观念的普及,两性在社会中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日渐趋于平等。男孩教育把社会的这一重要进步视作洪水猛兽,实在令人叹惋。
差异化教育是性别偏见的另一种说法
为了应对所谓的“男孩危机”,倡导者开出的药方是差异化教育。一方面,以女性将来更多将回归家庭为由,主张给予女生更多家政、育儿类教育;另一方面,通过增设科学、体育类的创新课程和社团活动,培养男生强健体魄、合作精神、包容勇敢、合作创新等素质。这些措施无疑只会让性别偏见愈演愈烈,对男生女生以至于整个社会都将是灾难。
给女孩更多家政教育的潜台词是女性受高等教育是浪费,应该让她们回归家庭。这不仅是一种严重的性别歧视,更是一种狭隘且毫无益处的政策:让一半在现有体制下成绩很好的人远离可以帮助经济增长的职位,回归家庭,是一种极大地浪费。而目前社会上女性受过高等教育后依然选择回归家庭的事实,恰恰是因为社会给与女性的机会并不平等。女性会遭遇职业天花板、生育惩罚、社会观念的裹挟,女性想在职场实现个人成就,面临更大压力和更少支持。
为男孩提供量身定做的特殊教育看似用心良苦,但由于这个理念本身就错漏百出,在此基础上设计的课程如果真的付诸实施甚至推广开来,结果恐怕是弊大于利得不偿失。在男性刻板印象影响下,欧美国家工薪阶层出身的男生很多过早脱离学校,去从事所谓“男人的工作”,他们日后将因受教育不足而在职业结构变化中面临更高失业风险,这就是性别刻板印象在教育中可能导致恶果的鲜明例证。
解决教育中性别造成的差异问题,应当从根本上去除性别刻板印象,而不是抱着僵化的性别刻板印象制定性别歧视性质的政策。在大部分现代国家,教育界更多担忧的是女性在科学领域所获得的支持不够,从而不断鼓励女性更多地选择进入科学领域,帮助大众摒弃在学科选择和择业上的性别偏见。BBC就曾播出过一套名为《Girls in code》的节目,聚焦写代码的女程序员。
反观我们的国家,一次次在性别与社会发展的浪潮中固守着陈旧的性别观念,即使世界妇女大会前不久才在北京闭幕,也很不难让人对自己国家的女性平等现状心生惭愧。